小息生活第六期

小息專訪:愛上閱讀:從故事開始

採訪:勞漢傑、盧倩瑤
撰文:盧倩瑤


「推動閱讀最難的,不只是要改變人的生活習慣,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更困難的是如何讓閱讀成為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陳志堅副校長一直以推動閱讀成為學生人生中的重要部分為目標:「學生的人生有屬於暫時的部分,也有是建立一生的部分。考文憑試為入大學是暫時的部分,學生不喜歡某些科目仍要為考試而讀書,但建立閱讀習慣、令學生喜歡閱讀卻是影響學生一生的事情。老師不能將目光只放在文憑試成績上,甚至要帶學生跳出這種思想,看見更遠的人生方向。」

說故事,亮人生

中學階段是塑造人的重要時期,陳副校正是把握這段時期,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其實從來沒有閱讀的習慣,要在中學階段才開始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陳副校的心得是按不同對象採取不同的策略:對於完全沒有興趣閱讀的同學,他們的入手點是靠老師說故事的本領,目標是令同學因聽故事而拿起書本。陳副校相信,人人都喜歡故事,都能被故事吸引,老師說故事說得津津有味,同學自然因對該故事的興趣,而拿起相關書籍,希望這樣能作為起始點,引導他們,令閱讀成為人生的重要部分。

「對於至少肯拿起書來看的同學,重點是培養他們持續閱讀。」老師可引導、培養他們喜歡一位作家,從文章入手,讓同學接觸同一位作家的不同文章,當同學接觸多幾位作家的文章,他們開始知道自己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有些同學甚至會追看一位作家的不同文章,對作者筆下之著作比老師還要熟悉。

當閱讀對同學來說已經成為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下一步就是引導同學跨科際廣泛閱讀,不止局限於故事、文學,而是無論科普、哲學、藝術、文化、傳記,都鼓勵他們看一番,擴闊閱讀光譜,老師的責任是留尾巴,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範疇的東西,到他們自行選擇閱讀素材時,他們才有資源選擇合適自己的興趣範疇。

愛文藝,愛閱讀

為鼓勵同學多元化閱讀,學校的「文藝青年學會」沒有將「閱讀」規範在文字、書本等較傳統方式,反而將目標定在「讓學生認識文藝、喜愛文藝」,即使學生認識了文藝後不喜歡,也要讓他們有接觸的機會。藉著擴闊學生視野,不但豐富學生的閱讀範疇,更是豐富學生人生的文藝視野,當關注文藝成為學生生活的重要部分,閱讀自然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除了定期舉辦閱讀會和寫作班,學校更邀請電影專業人員到學校教學生看電影、帶學生到戶外攝影、帶學生到小型獨立咖啡店了解其營辦理念及日常營運,甚至帶學生衝出香港,到台灣參加台灣文學散步,參觀故宮博物院、殷海光故居、林語堂故居、胡適紀念館、台灣大學及校園周邊、逛二手書店及文藝地方如朱銘美術館等,同學們出發前需先閱讀一些相關文章,讓他們到當地能更深體會文章的意境,文章也同時豐富他們在台灣的所見所聞,令閱讀與經驗互相補足。同學到了二手書店,看見自己喜歡的作家的書,以很低的價錢就買到,同學買到書籍之後,既感動又興奮,很珍惜地說一定會把它們全部看完。

閱讀在香港

談到香港的閱讀風氣,陳副校概嘆:「香港本身並不是一個很鼓勵閱讀的地方,過分著重經濟、金融、物質、利益,整個城市傳遞出來的價值和信息都是與金錢掛勾的。」以歐洲為例,在街上有文藝表演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們的想法是希望與知音人作文藝交流,重點並非向途人索取金錢;反觀在香港,當我們看到這些文藝表演者,很多時都會認為他們在「行乞」,或者將重點放在「要不要給錢」之上,卻不懂得從欣賞或交流角度對待這些表演者。

「正正是因為這樣的城市價值取態,閱讀風氣似乎在香港較難形成。但其實在這樣的前提下,香港仍有很多人在默默努力做一些推動閱讀、寫作有關的事情,不是要得甚麼好處,而是認為這是值得做的。文學之所以值得珍惜,是因為文學記錄了一個地方的生活和文化,必然是從閱讀本土文學開始。」

然而,香港最高借閱率的書是旅遊書和公開試歷屆試題,反映香港普遍的「閱讀風氣」是從「工具」、「攻略」的角度看待閱讀,雖然有很多人在寫旅遊文學,但願意拿起旅遊文學來看的人仍是少數。閱讀在香港離不開流行、即食與消費,有人寫流行文學、低俗文學、色情文學,以迎合大眾口味。我們的本土文學到底在反映怎樣的香港生活與文化,又在營造怎樣的閱讀風氣呢?

雖說社會的整體氛圍是這樣,陳副校和他的中文科團隊正正是在中學裡默默耕耘的一群,中學階段是最佳建立閱讀習慣的時機,或許仍有許多人不喜歡文藝,但只要有學生因為這些活動而愛上閱讀、愛上文藝,就值得繼續堅持下去。

小記

上期《小息生活》邀請了胡燕青老師蒞臨小息書店做訪問,她很喜歡小息書店的環境,於是拍了幾張照片,在自己的臉書上介紹了我們這間小書店。胡老師臉書上的文藝同道紛紛表示有機會希望上來坐坐。陳副校就是因胡燕青老師在臉書的介紹而認識了我們,於是他某周日到訪,很喜歡小息的閱讀環境,後來更帶同學文學散步活動來參觀小息書店。

書店小小,資源有限。我們沒有花很大力度去做宣傳,卻經常在文化事業中偶然遇上不同的人、碰撞出不少意料之外的關係。無論是早兩期的周保松老師,或者上期的胡燕青老師,甚至今期的陳志堅副校長,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忠,為社會的文化事業出一分力。他們與我們這間小書店同行,也不斷幫助我們連繫上不同的關係,讓我們感到,在這條文化事業的窄路上,原來到處都是同行者。


社區散步:走訪深水埗童書林

採訪/撰文:勞漢傑


在繁忙的都市中,每個人營營役役,成人為口奔馳,孩子趕上時間表裡種種活動,生活早已沒有喘息的空間。走在街上,除了消費,還是消費……莫說找個歇息的地方難,若想找個適合親子休憩的地方更難。然而,在深水埗的鬧市中,竟然隱藏著一個小「森林」,讓父母和孩隱身其中,放下忙碌日程,享受親子時光。這個神秘空間藏在巴域街四十五號,叫做宗教教育中心。

走進童書林

從外面看,這間書店沒甚麼特別,但經過鋪面,深入櫥窗後觸不及的領域才別有洞天。走過展示知識、哲思的成人領域,背後是重拾童真、培養品格的兒童天地。置身其中,四面環繞盡是各式各樣的童書,它們就像花朵,有的整齊側卧在叢中,靜待惜花人打開,有的卻是蔓過整面牆大剌剌的綻放最美一面,向人招手。而最當眼的是店內支柱裝飾成一棵樹,叫這空間變為一個「童書林」。坐在樹蔭下的沙發,隨手拈來身旁一本童書,在這魔幻森林中靜賞書中的獨特世界,是多重的享受。

引介繪本的先鋒

在這個童書林中,最多的是繪本,為何書店那麼重視繪本呢?書店經理Karen娓娓道來:「其實繪本不是書店的新鮮事,我們早在二十年前已經開始出版和翻譯繪本,算是香港較早引介繪本的書店。」這份對繪本的堅持,原來是書店一路走來的方向:「因為我們一向著重兒童的德育教育,以往也出版了不少成長和德育課程的用書。但繪本是個特別的媒介,讓孩子在故事而非說教中潛移默化學習。」Karen帶我到書店最入的角落翻開課本,又走回樹蔭下詳談。

訴說不同議題的繪本

Karen揭開其中一本立體繪本,帶我欣賞其中的「世界」:「一開始地球很美,山長滿繁茂的樹林,海中有各樣的魚類暢遊,(往後揭)但人類破壞環境後,山變得光禿,海洋也滿了鑽油台,地球彷彿不再美麗……但這本繪本很特別,我們可以從後揭回頭,美麗的地球可以重現,環境可以修補……」這本精美的繪本,原來訴說環保議題,教孩子欣賞地球的美,愛惜環境。

繪本對孩子還有不少好處:「孩子多看繪本能提昇他們欣賞視覺藝術的能力,也幫助他們容易浸淫在書的世界,愛上閱讀。」Karen如數家珍。

重拾童心的美

繪本不只是兒童讀物,成人讀來更有迴響。深愛繪本的Karen分享她讀繪本的第一身感受:「繪本承載著超越文字所能表達的情感,讓人感受到美。」或許成人太習慣用左腦思考,以理性閱讀,但繪本卻補上感性、欣賞美的缺塊,要人以心感受插圖中的情感,從中得到撫慰。「繪本中的故事都很有趣,刺激我去想像。」故事不叫人判別道理,卻引發人對場景、情節的想像,喚起童心。

小繪本大作為

除了靜待惜書人到書店欣賞繪本,Karen還會出心出力帶繪本走出書店,幹一番大事。Karen指著一本繪本分享:「《美麗的家園》的插圖很美,我們曾用它來製作書展的背景擺設。」她又指著另一本繪本說:「我們曾邀請學生演這本繪本的話劇,還為話劇創作了歌曲。她繼續興奮地說:「我們也邀請了插畫家廖書荻來港,介紹她的繪本《探黑──Adventure at Night》,之後與家長和孩子夜遊附近的嘉頓山,以活動體驗繪本。」真想不到在有心人手上,小繪本竟有大作為,有這麼多方式展現出繪本的美好。最後,Karen送上書店出版的期刊《飛越童書林》給我,看到每期以不同主題設計,既有童書作者的專文,也有配合主題的童書引介,叫人不得不欣賞宗教教育中心對推動兒童閱讀的用心。

|小記|

筆者在採訪Karen前,看到一個美麗的畫面:一位滿頭白髮的公公跟孫女並排坐在小櫈上共讀繪本,孫女看得入迷,公公也投入其中,不時指指圖畫,問問孫女,那時兩爺孫的心靈是多麼親近。我想這刻是奢侈的,因為它可能貴得連錢也買不到……我想我看到了親子共讀繪本的美。


回到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