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購物車沒有記錄
$ --
查看購物車
余震宇,中學老師,《港島海岸線》作者、Facebook「香港舊照片」的創辦人一位年青才俊和太太來到書店,經一輪相認後,才知道原來眼前這位不到40歲的年青人,竟然是我們訪問的余震宇老師──《港島海岸線》的作者、Facebook「香港舊照片」的創辦人,還以為他是有相當年紀的歷史愛好者!歷史總令人聯想到年邁和陳舊,余震宇或者就是要來打破我們這種既有印象。 《港島海岸線》是個「愛」的意外,是余震宇和一群喜歡舊照片的人對香港的「愛情」結晶品。「香港舊照片Facebook」本無明確的題旨,起初余震宇為興趣儲起舊照片,後來因照片愈來愈多,怕照片會遺失,才放上網公諸同好;卻吸引到來自不同背景或職業的網友在群組內彼此分享照片,余震宇就嘗試建立網站,有系統地整理這些照片,構思有意義的主題。由於香港過去的商貿活動多是沿海發展,輪船和碼頭是主要經貿管道,他就以海岸線的發展,充分利用舊相的特質,引起市民對香港海岸地貌演變的關注,最後竟成就了《港島海岸線》一書,促成了是次非本科專業(余震宇並非歷史研究訓練出身)但高水平的民間創作。 由於香港沿海商貿發達,「香港舊照片Facebook」的照片也以中環、灣仔及銅鑼灣這些地區為主,後來余震宇在預備銅鑼灣的海岸線舊照片時,因為中華書局邀請出版《港島海岸線》這本書,才刻意收集其他地區的照片。書中所有照片描述都是由余震宇一人包辦:「整個過程最艱辛、最花時間的是搜集資料和照片,因為要出版,有些照片需要透過不同途徑去搜集,例如港島線的尾站──柴灣的照片只在港大圖書館找到,幸得港大圖書館願意借出那幾張照片,令整件事變得完滿。」在搜集照片的過程中,余震宇的經驗是,商業機構比起政府部門更加積極和慷慨,對這類民間工作給予更多支持和信任。《港島海岸線》以照片為主體,文字內容較少;而正在籌備的《九龍海岸線》預計於今年香港書展出版,因九龍區發展較晚,可參考的照片及資料更少,製作過程更不容易。他特別感激2012年起至今,一群有心人主動向他提供照片,其中不少是由售賣老照片的店主和收藏家協會會員免費提供。他認為照片本不屬於他,就決定將《港島海岸線》收到的部分稿費經網民投票後捐給有需要的慈善團體。 余震宇介紹書中特別的照片及故事時,特別分享其中一張銅鑼灣街道的舊照片(156至157頁):「當初我看到這張照片時,不覺得有甚麼特別,然後留意到在照片右下方一幅小小的商戶招牌『利苑粥麵』,才赫然想起這街道原來是我兒時曾經居住過幾年的地方;再細閱照片,才知道那時候原來我的家與夜總會為鄰,以及街前街後的商戶景緻,那時候年紀太少沒有印象,這張照片卻立時讓我的兒時生活想像豐富起來。」這也是余震宇與不同地區人士分享舊照片掌故的體會:「我的角色是資料查證及整理,然後分享港島不同地區的歷史演變;而聽眾聽了這些掌故,他們跟我分享的是在這個社區生活的回憶和感受。我給予資訊,他們分享的是感情,我想,這是地區或本土歷史真正有意思的結合和趣味所在。」就是這種觸動庶民生活感情與回憶的歷史探索,能夠擺脫歷史是枯燥而沉悶的錯覺;治亂興衰歌功頌德的東西,官方年鑑已經做得太多,我們需要的是更多這些民間自發的本土歷史探索。 細心看本書每區章節的開首都有一幅說明區內海岸線演變的繪圖,是由一位在英國留學的朋友和另一位已移民長居美國的義工繪製的,他們雖然移居外地,卻都很愛香港。這本是本土關注的議題,由長居外國的港人來負責,實在是有趣的crossover。這些海岸線演變圖就成為了這本書的一大特色,讓讀者一眼就看明白海岸線填海前後的變化;如將全書的地圖放在一起,正正將港島從西環到柴灣的海岸線變化勾勒出來,今昔對比顯而易見,幫助讀者在進入細閱各區發展面貌變化的圖片之先,能從較廣闊的俯瞰目光對港島海岸線有較宏觀的理解。《港島海岸線》是余震宇首次編撰的書籍,他展望《九龍海岸線》能汲取《港島海岸線》的經驗,令更多人藉了解海岸線而關注香港發展帶來的改變。余震宇笑說,《港島海岸線》擴闊了他作為老師的眼光,如果當初他沒有踏出一步去嘗試,他就只會日復日繼續自己的生活,也沒有這次和本土社區結連的寶貴經歷。 本文的香港舊照片及地圖,取自受訪者創辦的「香港舊照片」的Facebook及網頁
本會簡介| 「國際協作動力」是個由下而上的非牟利組織,希望以「世界公民」身分建立互助社群,推動協作學習及協作領導,並為弱勢社群充權。 www.loveconnecthk.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