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購物車沒有記錄
$ --
查看購物車
周保松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政治及經濟學院哲學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著有《政治的道德》、《走進生命的學問》、《自由人的平等政治》、《相遇》、《政治哲學對話錄》等書籍。提起周保松這名字,想到的是湛深的政治哲學,我們近日跟周保松教授做了個訪問,他卻分享到鮮為人知的一面。傾談中,我們送上一份介紹深水埗社區特色文化的《小息散步地圖》,周保松指著地圖的一處,興奮地說:「我以前就住在這裡。」我們便談起「深水埗」和「閱讀」來。 閱讀由深水埗「淘」書開始 周保松回憶八十年代中,初移民來港時,他踏足香港的第一個地方、走出第一個地鐵站就是深水埗北河街出口。當時他住在唐樓的板間房中,家境貧困,最大的樂趣就是在鴨寮街堆積如山的二手書檔中「淘」書。深水埗一直是舊貨的集散地,但八十年代街上擺賣的不是電子用品,而是生活雜物,也有很多二手書。當時,周保松就在滿佈色情刊物的書檔中「淘」得唐君毅的哲學書、三毛、嚴沁、瓊瑤的小說,甚至學術課本。深水埗的地攤,就這樣開展了一個學人的閱讀生活。 他笑說自己小時候未懂得去元州街的公立圖書館看書。中一讀夜校時,他每晚到長沙灣元州街的靈糧小學補習英文,每當他不想上課,他就會「走堂」到學校旁邊的小書店「打書釘」兩小時,之後就當下課回家。自世界吸引,愛上閱讀,特別愛上閱讀帶來滿足,被書的世甲吸引,愛上閱讀,特別愛上小書店中的小說和台灣文學。 閱讀的探索之路 周保松回想最初看書的經驗始於小學一、二年級看《三國演義》的連環圖,初看圖,後讀字。三、四年級閞始讀中國神話及民間故事,例如《封神榜》、《七俠五義》、《包青天》、《楊家將》等。四、五年級閞始看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接觸到三毛、琦君、張曉風的散文。他說:「真正啟蒙我的是武俠小說!我不能形容對武俠小說著迷的地步!」的確,他第一次買書也是獻身給武俠小說,「讀小學那個時代很窮,每逢有同學買新書新雜誌,班上四、五十個同學就會一擁而上,而我印象最深刻是買下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大概五元幾毫一套,那是我很大的投資,用上很多壓歲錢才能買到。」自此,他把能借到的梁羽生、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全都讀遍,沉醉於俠義的世界中。 他小學時已體會到閱讀有階段,不能勉強。當時,同學借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給他看,他被冗長的俄國名字嚇到。因此「一開始叫人讀世界文學巨著並無意思,閱讀有趣的地方是她有自己的步伐和階段,不用勉強,看某一類書到某個程度,你會發覺不滿足,你會知道那些是好作品,然後你會找其他好書看。例如在中學一定看瓊瑤,因為情竇初開,書中又滿是俊男美女,實在吸引,但過了那個階段,你就不會再看。」中學愛上讀瓊瑤後,周保松培養出欣賞感傷詩詞的感受力,引發他讀宋詞和李清照、柳永、蘇東坡的詩。他強調:「所以我讀詩詞完全是由愛情小說所激發!那時我就像個文藝小青年,沈醉在婉約詩詞中,很容易傷感。」上到高中,他開始讀材料踏實的歷史書,如柏楊的《中國人史綱》、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和蔣夢麟的《西潮》,也受中國文學科影響,讀不少五四時期的書。上到大學,他仍然以讀文學書為主,成為村上春樹的香港第一代的讀者,也愛讀米蘭昆德拉、莫言、黃碧雲、西西的書。適逢當時讀存在主義,他也讀遍卡夫卡、卡繆、沙特的哲學著作,不過他認為讀哲學書需有一定的思維訓練,不易入手,反而文學、歷史可以雅俗共賞。 周保松認為每個人的性情、興趣、成長背景都不一樣,沒有一本書所有人看完都享受,因此,他不喜歡給人一張閱讀書單,反而帶人到圖書館和書店自尋所愛更好。「其實尋找的過程很重要,這也是逛書店和網上訂書的分別,就像以前在鴨寮街『淘』書是個感受驚喜和探索的過程,你不會知道每次放在面前的是甚麼書,因而能學習開放自己接受新事物,這也是書店重要之處,現在我每星期不逛幾次書店會感覺不自在。」「看書其實是在找共鳴,選看甚麼書與當時的生命情調有關,面對新來港的不適應、現實的不如意、居住環境差,令我特別喜歡金庸筆下的楊過,因為他與我的經歷很相似。」 勇氣與謙卑 原來,周保松在大學三年級才由工商管理學系轉讀哲學系。他回想讀工商管理時毫不享受,但旁聽哲學課卻每每回應到平日生活的所思所想,然而,背負新移民出身和家人的期望,令他轉系的決定舉步維艱。那時,他從閱讀中找到力量和勇氣走自己的路。「在閱讀中,尤其小說的世界,你能看到古往今來有很多活著的可能性(不像香港好像只有一種生活方式),你越看得多可能性,你會沒那麼大負擔,能放得開,而且你看到很多作家的人生承受滿途挫折,自然反問自己:為何他們可以,我卻不能?」這一問令周保松有貫徹「Be true to yourself(對自己真誠)」這信念的勇氣,輕鬆走以後的路。 現在,周保松每週回到深水埗探望家人,他覺得深水埗很平民,很街坊,這對他有很大影響。「我回到深水埗,樓下的保安常感我的衣著不能接受,他們心目中的大學教授地位祟高,而我沒這種感覺,自己只覺是個普通人,你見我今日的衣著也是昨天去校長家中開會的衣著,我一年打不到一次領帶。」他認為人生的豐盛不是靠外在的社會地位界定,縱然世界的遊戲規則與他不同,他仍樂於做自己,舒服地生活。這種生活態度也是他的閱讀心態,他說:「讀書不要那麼功利,『無用之為大用』,風花雪月的事才是人生最精彩的部分,你很commit(投入)而不計得失去做的事,那些commitments(付出)本身就構成你的生命質感,去define(定義)你自己。讀書也一樣,要誠意精心,嘗試與作者心靈感應。」
本會簡介| 「國際協作動力」是個由下而上的非牟利組織,希望以「世界公民」身分建立互助社群,推動協作學習及協作領導,並為弱勢社群充權。 www.loveconnecthk.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