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購物車沒有記錄
$ --
查看購物車
胡燕青簡介| 本港寫作人,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退休副教授,作品以新詩、散文、少兒文學為主,包括:《更暖的地方》、《無花果》、《小板凳》等。「至今我仍特別鍾情很乾淨的書桌。」胡燕青憶述,小時候她在深水埗居住,在簡陋的板間房中自行用木板架在碌架床床沿和椅子上,坐在小板凳,在木板上面做功課。因她小時候沒有一張正式的桌子可用,書桌成了她的情意結,一本書、一張書桌就是她的小天地,已令胡燕青樂此不疲。 胡燕青娓娓道來她對小板凳的情懷,書本、書桌給她的,又豈止一個閱讀空間?自行堆砌的木板一放平,她就感到很舒坦,內心的小板凳更是她私屬的隱密處,是她寫作靈感泉源,承載著她的創意和想像,帶她飛向更廣闊的文字世界。她享受做平凡人,她的文字選材也是在生活中尋找最微細的事情、物件來寫,這也是胡老師的文字精彩之處:將平凡事寫得不平凡。這與她的文字一脈相承,《更暖的地方》、《我在乎天長地久》、《我走過書桌的曠野》……都是以生活細節為題材,讀起來親切易讀,內容平實。 《我在乎天長地久》以胡燕青自身童年至成長的經歷為主題,貧窮、家庭因素令胡燕青多次輟學,即使考進了港大,爸爸仍希望她輟學工作幫補家計,當時她的心願只是希望能好好讀書,這種單純的渴望也奠定了胡燕青日後平實的寫作風格。 母親的啟蒙影響深遠 胡燕青的啟蒙老師就是她母親,母親是小學中文老師,深信閱讀很重要,她自幼深受母親影響,在未入小學之前,她已閱讀了數百萬字的小說,也有閱讀關於天文、科學和常識的讀物。雖然她八歲時隨父親從內地來到香港而要與母親分隔兩地,但因母親不信任香港的讀物,怕胡燕青學壞中文,就每月定期寄書給她看,包括《綠色的遠方》、《微湖山上》等兒童長篇小說,也有天文知識及人民英雄的故事,而她自己也會偷偷看瓊瑤愛情小說。 雖然母親一手培育胡燕青的閱讀修養,卻不希望胡燕青長大從文,反而希望她做醫生、工程等科學相關工作,因為在文革的背景下,母親因為其中文老師的身分,生活很艱辛,胡燕青卻因著母親的自小栽培,在中學時已感受到自己並非數理科材料,冥冥之中繼承了母親的文學路。 覺得好玩,才閱讀、教書 胡燕青十分愛玩怕悶,她小時候閱讀全是因為要解悶,家貪且娛樂不多,尤其是在成人聽粵曲時,唯一能讓她打發時間的就是閱讀。她直言自己沒有使命感,之所以做老師,也是誤打誤撞,唸完文學,沒有甚麼工作可做,唸研究院時碰巧有機會做助教,畢業後也很直接就是做了老師。胡燕青坦言,這樣沒有帶著使命的包袱去做老師,讓她的教學更輕省,能就著學生的需要去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反觀很多時見到有使命感的老師,受自己使命的包袱和期望限制,都是按著自己的期望去教、去改變學生,教學容易變得沉悶,鮮有能從改變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如何教得更好。胡燕青謙稱不敢說自己是很好的老師,但同學都喜歡她,雖然她現在已經退休,仍不時與以前的學生喝茶聊天,甚至有辦寫作小組一起創作寫詩。 聆聽:閱讀的方式 到胡燕青現在的年紀,要拿著書本從頭讀到尾是很費心神的事,眼睛也不像以前靈光,不過她現在有另一種選擇:有聲書,上網聽別人讀書本的錄音。其實網上提供很多世界名著的有聲書,對她而言,有聲書比紙書本更具吸引力,因為這種閱讀方法讓胡燕青無時無刻都在「閱讀」,做家務、洗澡時邊做邊聽,乘地鐵時也在聽故事,這樣她很快就聽完一本書。她並沒有一定要拿實體書來看書的執著,反而聽有聲書令她看書看得更快,透過聆聽來「閱讀」,令她在「閱讀」的同時能分心做其他工作,正好回應了她怕悶愛玩的性格。同樣,她也認為時下年青人不一定是拿著紙本書來看才是看書,反倒現在比她年青時有更多元的閱讀方式,令年青人在不同的渠道接觸到知識。 閱讀:聆聽的渠道 年青人被套上不閱讀的標籤,很多人認為資訊科技發展是年青人不閱讀的主因。胡燕青卻不贊同這樣的標籤,她認為時下年青人不是不閱讀,相反,資訊科技發展促進年青人每天都在互聯網上閱讀大量不同類型的資訊,他們閱讀方式雖然不一定是拿著書本來讀,但閱讀量卻甚至比胡燕青那一代更多、更廣闊。然而,現代人的問題是閱讀類型不夠多元,同一立場的人只會閱讀自己立場的文章,很少機會聆聽別人的聲音。這是很不健康的情況,透過不斷閱讀相同立場的東西,鞏固自己的看法,社會上的意見只會愈走愈極端,彼此間沒有溝通,只是各說自話;沒有閱讀,也聽不到別人的聲音。 胡燕青認為每種學科的訓練都有其優勢與不足,故她鼓勵年青人多閱讀不同立場、不同範疇的書籍,尤其課餘時更應閱讀與自己修讀的科目不同的書籍。她以自己為例,她雖然是語文老師,但也喜歡科普讀物,了解世界的運作;她的醫生朋友亦很愛讀文學歷史,不會因自己的主修專業而限制了閱讀光譜。正正是這種整全閱讀的態度,讓她了解與自己思維不同的人的想法,也豐富了她的多角度思考。這樣才可彌補單一學科訓練的不足,避免思維狹隘,以擴闊視野。閱讀類型夠闊夠多元,才有足夠的胸懷承載與他人的溝通。